大山深处的羽毛球“娘子军”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新华社贵阳3月8日电(记者罗羽)弯拱、风洞监测、重量监测、飞行、落点、入库、出货……走进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的贵州亚狮龙产业园,乍看一栋栋生产厂房上贴着的不同的专业名词,还以为是闯入了某种飞行器的制造园地,但其实,这只是一只羽毛球所需的部分生产工序。
“羽毛球的生产工序共有38道,每一道都需要严格把控才能确保产品质量。”园区企业——贵州亚狮龙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胡兵告诉记者,生产这些羽毛球的主力军,是一支主要由当地苗侗妇女组成的“娘子军”。
3月7日,在贵州锦屏贵州亚狮龙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羽毛球生产厂房内,员工在成品全检车间工作。(杨晓海摄)
锦屏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县人口近24万,其中侗、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近90%。2017年,锦屏通过招商引资把羽毛球制造商贵州亚狮龙引进落地后,该企业成为助推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我们公司从开始的羽毛球年生产量五六十万打,成长至去年的羽毛球年生产量330万打、销售额2.3亿元,女性贡献了绝对力量。”胡兵表示,公司员工从最初的5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500多人,女性员工占了逾九成。
3月7日,在贵州锦屏贵州亚狮龙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羽毛球生产厂房内,员工在线胶车间工作。(杨晓海摄)
穿行在园区厂房各个生产车间内,到处都是身着红蓝工装的女性面孔以及她们的忙碌身影。在分选弯拱车间,42岁的向木代正在配合机器对制作羽毛球的羽毛片弯度和拱度进行图形分析和数据处理。
一年前,从广东打工回家后,考虑到要照顾尚在年幼的孩子和已经年迈的公婆,向木代决定留在家中不再外出。“能够下决心留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在贵州亚狮龙上班。”她说,照看家人的同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每月到手3000多元,虽然比外面打工收入低一些,但这在以前绝对是不敢想的事。
3月7日,在贵州锦屏贵州亚狮龙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羽毛球生产厂房内,向木代在分选弯拱车间工作。(杨晓海摄)
同向木代一样,钩线车间47岁的苗族大姐陆永珍,早在10多年前就因为家人原因,与爱人一起选择了留在家中。“当时我婆婆生病,为了照顾她,我跟爱人放弃了打工。”她说,留在家中的二人没有其他挣钱门道,只能继续种田和打零工。
2017年,贵州亚狮龙在锦屏落地生产后,陆永珍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进入这家企业。工作多年的她,如今凭借熟练的技术,每月工资已增长到4000多元,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尽管爱人也成长为当地的“种粮能手”,但在工作之余,陆永珍依然会放弃休息而“伸出援手”。
3月7日,在贵州锦屏贵州亚狮龙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羽毛球生产厂房内,陆永珍在做羽毛球风洞监测。(杨晓海摄)
每天照顾家人、每周上班挣钱、闲时还要种田,在胡兵看来,公司的这些留守妇女就像“女超人”一样,在当好羽毛球生产主力军的同时,还维持着全家的“运转”,非常不容易,也非常伟大。
也正是在这样一股女性力量的推动下,总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的贵州亚狮龙产业园逐步发展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集毛片加工、羽毛球生产和羽毛球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羽毛球产业园之一。
“洗毛、晒毛、分级、插球……还有很多工序看起来简单,实际却像照看孩子一样,需要耐心、细心、专心,工作时必须全身心投入。”成品全检车间内40岁的龙竹香就住在园区附近,为照看儿子而留在家中的她,自2017年进入贵州亚狮龙以来,已经成长为公司的优秀员工。
“以前我不知道什么是羽毛球,现在我用眼睛就能看出羽毛球的好坏。”龙竹香说,通过羽毛球制作,她不仅学会很多生产技能,也渐渐悟出了如何调整人生姿态。
“人生就是要努力奋斗,不断学习,用心学习。”她说,以前外出务工,四处奔波,干的工作经常变化,没有静下心来学习技术。现在工作稳定了,就要脚踏实地把工作做到精,为家庭和公司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