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研不是“昙花一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委员建言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东方网记者卞英豪、蔡黄浩3月10日报道: 人机对话全链路技术、二氢乳清酸脱氢酶抑制剂、碳陶瓷电阻…… 说起这些拗口的科学概念,你或许会很陌生。然而,当人机对话全链路技术演变成日常使用的智能客服;当二氢乳清酸脱氢酶抑制剂,变成了治病救人的抗病毒药;当碳陶瓷电阻,演变成了轨道交通避雷器…… 尖端的科学研究如何“破圈”?或许与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密不可分。让纯粹的科研不至于“昙花一现”,让尖端的科研成果有效的转化。全国两会期间,科技成果转化的话题,引发了不少全国政协委员的热议。 “当前,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依然存在多个堵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樊春海向东方网记者表示,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一起理顺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 樊春海委员认为,当前,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尚缺乏配套政策支持,相关激励不足。政府、企业、社会、高校之间也还没有形成紧密的互动机制,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们的高校院所部分科技成果虽有学术价值,却在实用性和成熟度方面往往未经市场检验,转化过程难度大。与此相对的是,我国企业内生创新动力不够,更加剧了科技成果转化难度。” 樊春海委员表示。
那么如何完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樊春海委员认为,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标准是必由之路, 同时,樊春海委员还建议,给予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依据和保障,建立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制度;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国资管理、税收政策、知识产权等制度体系的衔接。 “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 樊春海委员告诉记者,应当优化学科和科研布局,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并通过建设大企业开放式创新中心,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科技成果研发转化的全周期过程。 樊春海委员还表示,需要培育市场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制定技术要素市场服务体系政策,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全程介入科研团队研发活动。明确科研人员、技术转移机构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推进高质量技术转移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形成技术转移人才分层分类评价体系、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和孵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