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非如此|中老年高发的睡眠问题,正慢慢逼近年轻人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华山医院睡眠障碍中心。受访者供图
在豆瓣社区中,一个名为“睡吧-和失眠说再见”的小组,成员已超7万人。
“每天睡着了,都会醒来好几次”、“总是深夜翻来覆去,一转眼又天亮了”、“明天还有工作,却迟迟睡不着,脑袋里的想法不由自主踊跃出来”,各类睡眠问题反复困扰成员。
“入睡障碍者互助联盟”、“睡眠障碍互助小组”……一个又一个“失眠族”小组出现在豆瓣,尝试互助与交流,来解决睡眠问题。
“当前,出现睡眠问题的人群在各个年龄段都有,以前中老年人多,现在有白领一族,甚至还有不少中学生来看门诊,一部分存在睡眠问题的人群,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呼吸障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华山医院睡眠障碍中心诊治执行主任于欢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2023年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根据《全球睡眠调查: 中国区域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国有近一半的人存在睡眠障碍,而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长期失眠会引起脑功能紊乱,认知水平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损害和执行能力下降等。
针对睡眠问题,社交平台上近年来流传着诸多解决办法,如褪黑素、白噪音或粉噪音,亦有人长期佩戴手环来监测睡眠质量,这些是否真的能“促眠”?
患者小到十多岁,大到八九十岁
徐旻是一名高三在读学生,他从14岁起就失眠:“白天学习压力大,节奏快,一到晚上就有一种身体很累但脑子很清醒的感觉,睡不着。”
此前失眠的四年里,徐旻经常凌晨两三点才能入睡,第二天早上七点不到就要起床上学,在学校常常感到困倦。“现在高三了,学习压力更大,到了晚上,身体很累,但脑子就是很清醒。”他表示,在学校里,会在午休时间抓紧补觉,但到了下午上课或考试,还是常常觉得注意力很难集中,学习效果难免打折扣。
这些年,徐旻一直在尝试能更早入睡、睡眠时间更长的办法。最初失眠时,他认为是睡前玩手机的缘故,于是尝试睡前一小时不使用手机,但收效甚微。“就算把手机放得远远的,关机了,我还是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去拿手机,更睡不着。”他认为,心不静是睡不着的主要原因。
徐旻向父母坦言自己压力大,难以入睡,想去医院咨询时,父母却说这是一种“矫情”的表现,让他从此不愿再与父母说起失眠的情况。
上高中后,他从同样失眠的同学那里接触到了白噪音这一助眠方法,戴上耳机,播放雨声或是森林环境声,能帮助人静下心来,排除杂念。在睡前坚持听白噪音助眠一段时间后,徐旻的睡眠情况的确有所改善,基本半夜一点之前能入睡,睡眠时长也维持在五个小时以上。除了白噪音,他也会听一些带朗读语段的轻音乐。
现在徐旻还给自己制定了“睡眠计划”。晚上十一点就戴上耳机,听提前找好的白噪音或是文段朗诵,基本能在一小时内入睡,保证自己有六个小时以上的睡眠。
像徐旻这样的案例,于欢遇到不少,“来就诊的学生群体,大多反映作业压力大,下课后持续高强度的脑力活动,导致他们前半夜想睡不能睡,后半夜又睡得很浅,早上起来就发觉缺觉,情绪也不好了,跟父母的争执变多了,行为开始叛逆,甚至整个家庭关系变得很僵。”
上班族的睡眠问题也尤为突出。40岁的张生任一家企业的高管,也是于欢的老病人。从大学时代算起,张生已经有近20年的睡眠障碍病史。这些年他事业发展得很顺利,团队规模越来越大,但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失眠也越来越重了,“晚上一直睡不踏实,一夜醒来两三次,托朋友开过几种新型的安眠药,吃上了,醒了能再睡,但早上起床总是‘头蒙蒙的’,提不起精神。”
他说,以往上大学时考虑到年纪小,还耐得住,也就没有看医生。如今眼见过了40岁了,体力精力就够不上了,夜里反复醒,后半夜睡眠浅,睡不好白天就会很累,提不起精神。
在于欢所在的华山医院睡眠障碍中心门诊中,患者小到十多岁,大到八九十岁,“如今,睡眠问题不分年轻,几乎贯穿了全人群,而随着疫情的出现,带来社会焦虑、精神压力,包括学生的学业压力等等,导致因失眠问题就诊率越来越高。”
标准的睡眠监测。受访者供图
“睡不好”会导致哪些疾病?
于欢坦言,最近这些年,医学上一直强调脑健康,“一个健康的头脑才能不断满足生活工作所需,一个大脑状态好的人,接受外界讯息的能力才能更好,一个灵活的决策离不开良好的睡眠,睡眠健康也是一切健康之源,但往往很多人要等睡眠问题变成了疾病,才来就诊,没有完全意识到如何早发现。”
“在国内,睡眠医学发展得太晚了!”于欢深深地感慨,过去,很多人不重视睡眠问题,甚至会觉得睡不好也不是个毛病,而针对睡眠问题的低社会认知度,也导致临床诊断存在诸多困难。“医生大多只能依靠患者主观的描述来诊断,如果我问病人,你应该睡多少时间会觉得够了,你在哪个时间段睡觉是舒服的……这些问题,大部分人都回答不上来。”
在于欢看来,睡眠问题导致的人体危害很大,“长期失眠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影响社会功能,还会引发一系列躯体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甚至还会导致诸多的精神疾病,如焦虑、抑郁等。而在睡眠过程中,过去总有人觉得晚上打鼾是睡得香、睡得熟的表现,而其实这一表现包含诸多健康风险,可能引发包括心脑血管等在内的一系列疾病。”
如何更好地发现自己的睡眠问题所在?于欢说,针对睡眠疾病,最经典的诊断技术已经在临床开展多年,即多导睡眠监测,这项技术可以对病人睡眠过程中呼吸、心率、脑电图、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测,从而明确病人睡眠障碍的病因,这也是诊断各种睡眠障碍疾病的金标准。
“多导睡眠监测由于每次监测的时间很长,也受到人力、设备、场地等诸多要求的限制,在国内选择的人群并不多,同时由于检查费用低、投入的人力成本高、对治疗所需的场地大,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在国内医院普遍开展起来。”于欢表示,拿华山医院睡眠中心来说,标准化的监测需要在医院住1-2天,很多患者并不愿意为了睡眠监测在医院耽误时间。
褪黑素、粉噪音真的有效吗?
尽管多导睡眠监测难以普及,社会上还是有诸多治疗睡眠的技术在开展,如褪黑素、白噪音等。这些手段是否有效?
于欢解释说,褪黑素,如果短期吃,确实可以起到助眠的作用。“有人1-2周会见效,有人需要个把月,每个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于欢解释说,过去有一种保健品“脑白金”一度受到大众追捧,其中的成分就是褪黑素。
于欢坦言,褪黑素并不是一种药,仅仅是作为保健品,不以治病为目的,只有调理作用,褪黑素是人类大脑的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主要参与调节人类的睡眠-觉醒周期和昼夜节律,由于褪黑素分泌会动态变化,普通人很难控制自己的睡眠时间、服用褪黑素的剂量,因此掌握不好,反而会影响睡眠。
于欢解释,医生并不主张长期服用褪黑素来治疗失眠,甚至随着外服褪黑素的长期使用,反而会导致人体本身的褪黑素的分泌受到影响。
年轻人群用的各种声音疗法,包含阿尔法脑波音乐、白噪音、粉噪音等。于欢介绍,白噪音类似白光,是各种频率声音在相仿强度上的混合,粉噪音则采用频率强度呈反比的规律合成出低频强高频弱的频谱。白噪音由人耳可以感知的不同频率的声音构成,是一种单调的、有规律性的声音,如淅淅沥沥的下雨声、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等,它确实是可以帮助睡眠,但临床发现,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目前,国外在针对认知减退的小样本研究中得出结论,粉噪音治疗睡眠障碍的效果相对较好,但还需要长期观察和大样本研究。
“当前,我们门诊里也会遇到不少病人拿着手环来看病,有些手环会显示睡眠时间要达到8个小时,但真的按照手环设定睡足8个小时,对于一些人群来说,又意味着睡多了。还有一些人因手环上显示深睡眠比例很低,从而引起不必要的焦虑。”于欢表示,目前社会上用的均为民用级手环,并不能很好地进行睡眠分期,不恰当地使用,对结果的过度解读,反而会造成一些人群的睡眠恐慌,“针对睡眠的干预设备和穿戴设备,都必须要科学引导才能更好地解决睡眠问题。
于欢说,目前已有新型的医用级睡眠监测设备进入临床,区别于以往那些体积相对大、携带麻烦的穿戴设备,现在的医用级睡眠监测设备只有一个戒指般大小,套在手指上,再配一台雷达小盒子放在床头柜上,就可以整晚监测睡眠,医生能通过云端数据分析检查结果,睡眠中是否出现呼吸暂停,是否存在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这些都可以被监测到。
“通过远程睡眠监测,我们能更好地发现患者的睡眠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同时,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群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自己的睡眠状况,从而能够更早期地发现疾病,更早地进行干预治疗。”于欢表示。
(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徐旻、张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