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继续加息难解通胀压力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当地时间3月22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4.75%至5%,为2007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持续9轮的加息仍未缓解美国面临的通胀压力。从世界范围来看,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和推高通胀走升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地缘冲突等对能源和粮食价格的扰动,以及美欧对俄罗斯的制裁和反制裁,都会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从而进一步推升通胀。美国经济前景仍不容乐观,金融风险也不容忽视。
在遏制银行业危机和担忧通胀之间,美联储选择了后者。当地时间3月22日,美联储在结束今年第二次货币政策例会后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提高到4.75%至5%,为2007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持续9轮的加息仍未缓解美国面临的通胀压力,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当天表示,将继续评估信贷紧缩带来的影响,现在因为银行风波改变政策方向还为时尚早。
美联储的工作重心仍然在降低通胀上,但货币政策紧缩的调门较之前缓和不少。首先是议息声明更为温和,删去了2月份会议中“继续加息是合适的”措辞,改为“一些额外的政策收紧可能是合适的”。其次是金融风险对货币政策的掣肘愈发明显,鲍威尔称,在硅谷银行“暴雷”前,美联储本来因为年初的经济数据向好而准备更大幅度地加息,硅谷银行破产事件令这一打算落空。不过,鲍威尔坚称美国银行体系“仍整体保持稳健”,试图淡化加息的负面影响。
此次会前,因为硅谷银行破产影响,美国国内要求美联储停止加息甚至降息的声调不小。美国国内各方认为其低估了本轮银行业风波的潜在影响。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日前表示,硅谷银行关闭,其核心问题在于美联储持续上调利率,导致该银行所持债券等金融资产市价不断下跌,而非技术行业的问题。有观点认为,美联储应该停下加息的步伐,用习惯性不可逆的加息或降息去指导经济,这种做法只会令经济蒙受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联储坚持继续加息的策略,但另一边却“暗中放水”。为了挽救银行业危机,3月8日至3月15日,美联储向市场注入的紧急流动性超过3000亿美元,其中一半来自美国银行业从美联储贴现窗口贷出的资金,另一半则是美联储给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提供的贷款资金。美联储还推出全新的工具——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有分析认为,该工具的功效几乎等同于直接降息,将进一步固化通胀预期。
当前,美国通胀虽有所降温,但仍然难控。从美国国内来看,在能源价格回落的带动下,今年2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速为2021年9月以来的最低,回到6.0%,连续第8个月下降。但通胀依然顽固,目前CPI仍处于高位,且下降的速度明显减弱。在核心通胀方面,尤其是非住房核心通胀——这部分由服务和劳动力价格支撑的通胀,仍具备一定的黏性。2月份核心CPI环比涨幅0.5%,超出市场预期,达到5个月以来最高点。
从世界范围来看,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和推高通胀走升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地缘冲突等对能源和粮食价格的扰动,以及美欧对俄罗斯的制裁和反制裁,都会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从而进一步推升通胀。在业内人士看来,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货币紧缩解决,比如供给冲击引发的通胀,本质上是实体经济供需失衡的结果,需要依靠供需再平衡来解决。
美国经济前景仍不容乐观。在3月的经济预测中,美联储将今年和明年的GDP增速预期中值分别下调至0.4%和1.2%,将今年和明年的通胀预期、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价格指数中值分别上调至3.6%和2.6%。美国或很难在避免经济衰退的同时实现通胀“软着陆”。历史数据显示,在高通胀压力下,美联储不得不接受用失业率上升换取对价格稳定的有效控制。1950年以来,美联储共计10次去通胀,其中8次出现经济衰退,而且去通胀幅度越大,经济衰退程度可能越深。此外,美联储的加息路径点阵图预测,2023年末联邦基金利率的中位数为5.1%。这意味着,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的空间已经很小,很快就会面临加息周期拐点的问题。
美国金融风险也不容忽视。一方面,银行业流动性风险难以化解,有测算显示,考虑到“持有到期”类型债券的价格波动,美国银行业资产的实际价值比账面价值低2万亿美元。更严重的是,大量存款并不在美国保险公司承保范围内,一旦未投保储户挤兑存款,流动性不足的银行很可能无法应对,脆弱性显著增加。另一方面,美国中小银行信贷紧缩将冲击实体经济。根据高盛数据,资产低于2500亿美元的中小银行承担了美国约50%的商业和工业贷款,其中包括60%的住房贷款、80%的商业地产贷款以及45%的消费贷款。
这次例会后,鲍威尔表示如果经济形势按照预测的那样发展,美联储今年不会降息。但是如果经济形势有变化,政策方向也会相应调整。可以看出,对于加多加少、何时暂停,美联储还想再观望一段时间。有分析认为,此次美国银行业风险暴露,恰恰是因为美联储没能及时应对高企的通胀率,过晚过猛的加息才导致的。随着美国经济预期增速不断下行,衰退预期持续上升,留给美联储的决策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