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加速跑 奋力开新局——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看中国经济生机活力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成渝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重庆市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四川省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两地正携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
如今行走在川渝各地,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现场、满负荷运转的企业车间、川流不息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便捷的“双城生活”……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正是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和生机活力的有力证明。
与时间赛跑,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提速
春日暖阳下,重庆二塘码头,成渝中线高铁井口嘉陵江特大桥建设现场,钻孔、清孔、钢筋笼下放、混凝土灌注,巨大的桩基慢慢深入地下……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成渝中线高铁建成后,重庆、成都“双核”将实现50分钟通达。
“我们正在与时间赛跑。”中铁大桥局成渝中线重庆枢纽施工1标项目总工程师李沫说,项目部正快速推进大桥建设工作,确保今年汛期前完成大桥主墩出水关键控制目标。
与时间赛跑,正是川渝两省市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真实写照。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日前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将实施重大项目248个,涵盖现代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生态屏障、对外开放、公共服务七大重点领域。
这是2022年9月5日拍摄的重庆中心城区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黄伟摄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从2021年的67个到2022年的160个,再到2023年的248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建设呈现持续提速态势。
重大项目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如今川渝各地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现场。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例,一个个重大项目正“连点成线、连线成网”——
陆路,除成渝中线高铁开工建设外,郑渝高铁已通车运营,渝西高铁、成达万高铁重庆段、渝昆高铁川渝段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川渝省际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达20条;
2023年2月18日,在位于重庆市永川区的渝昆高铁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架设接触网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水路,涪江双江航电枢纽、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等项目加快建设,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国家高等级航道为骨架的航道体系基本建成;
航空,2022年成都、重庆机场旅客吞吐量、起降架次均位居全国前列,重庆江北机场改扩建、四川乐山机场等项目加快建设,四川达州机场正式通航,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正加快形成……
2023年2月16日,施工人员在中建八局承建的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进行屋面作业。新华社发(范聪摄)
其他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也全面提速。新基建领域,川渝已建和在建数据中心机架总量超36万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相关项目落户成都,成渝纳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算力枢纽节点布局……
2023年2月14日,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科研人员在巡检机房设备。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能源领域,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川南—渝西输气管道等项目加快推进,川渝基本实现天然气管道“一张网”,四川水电每年送重庆电量约200亿千瓦时,枯水期重庆火电送四川电量约5亿至8亿千瓦时……
“对于地处西部内陆腹地的成渝地区而言,持续提速的重大项目建设,有利于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聚集,进而激发西部地区发展潜能。”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敬说。
协同补链强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走进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满负荷运转的生产线,每小时130台新车下线,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
2023年2月17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工人在总装车间作业。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我们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受益者,公司95家核心供应商中,12家来自重庆,川渝汽车产业深度合作,有效降低了风险和成本。”公司生产制造部部长李志强说。
川渝携手补链强链,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快形成。
传统优势产业正实现融合发展。川渝联合成立汽车、电子产业工作专班,共建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联合对外招商、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携手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网联,电子产业向芯、屏、器、核、网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以汽车产业为例,2022年川渝共报送汽车供应链“白名单”企业约500家,全年川渝两地共生产汽车318万辆,同比逆势增长17%,展现出产业链合作的强大韧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加快崛起。川渝合力打造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加快推动氢能及燃料汽车电池应用示范,重庆、宜宾被列入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川渝间已建成11条省际高速公路电走廊。
2023年2月8日,在位于九龙坡区的重庆首座加氢站内,两辆氢动力商用车在补充动力(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是重要支撑。川渝正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瞄准基础科研和区域创新突出短板,联合对重大技术难点展开科研攻关。
在西部(成都)科学城,四川天府新区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公共平台日前正式投入试运营,可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失效分析、可靠性试验、测试服务、工艺设计等公共服务。
2022年4月1日拍摄的西部(成都)科学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平台提供了完整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链,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川渝集成电路企业发展的难题。”天府新区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公共平台企业经营发展中心负责人张鹏飞说,以前对芯片进行失效分析的实验室远在长三角地区,要检查集成电路失效的原因,企业必须派人两头跑,一次失效分析往往至少耗费1个月的时间,如今时间被缩短至两天以内。
在200多公里外的西部(重庆)科学城,由西南大学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的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近日正式运行,将培育50个物种的新品种,为高产优质和高附加值新品种的选育和产业化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如今,科创元素正加速向西部科学城聚集,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正呈全面开花之势。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项目、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一大批平台、项目陆续落户或投入运营。
携手开拓创新,改革开放新高地加速崛起
重庆团结村中心站,一列列满载货物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拉响汽笛,缓缓驶出站台,开往东盟等区域的国家和地区。
2022年12月30日,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等待发车。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今年一季度,西部陆海新通道再次跑出“加速度”。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3.6万标箱,同比增长39%,货值55.55亿元,同比增长25%。截至今年3月底,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网络已覆盖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逆势提速,是成渝地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的例证之一。
2022年12月12日,一列复兴号列车行驶在成渝高铁上(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如今在成渝地区,内陆开放高地正加速崛起——向东,可沿长江黄金水道出海;向西,中欧班列(成渝)号可直达欧洲;向南,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东南亚等区域;向北,从成渝地区出发的国际班列可直达莫斯科……
瞄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目标,川渝在不断扩大开放的同时,携手将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
改革,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快拓展。川渝已建立跨行政区域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协作机制、建立跨省设立的联合河长办、构建跨区域“同一标准办一件事”的市场服务系统、构建知识产权跨区域快速协同保护机制……
改革,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截至目前,“川渝通办”事项已达311项,涵盖交通通信、户口迁移、税务、就业社保等重点民生领域。
四川金锴安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曹卫东前不久遇到一件急事:企业需要尽快办理川渝跨省办税业务,如不能及时开出发票,很可能失去订单。“很方便!我打通了成都市温江区税务咨询热线,税务部门通过‘川渝通办’将业务顺利办理,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曹卫东说。
“加快建设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内正激活发展新潜能,有利于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外正成为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依托‘一带一路’拓展开放新空间,彰显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李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