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构建双碳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上海财经网:9月25日,首届华中零碳智慧城市发展论坛盛大开幕。作为生态学和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者,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薛慧、 严力蛟教授与电力能源领域的黄悦华教授,与现场关注城市问题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对双碳政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模式和关于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
在去年9月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达成这个目标,中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虽然占碳排放59%的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化过程大多来自于城市地区,但发生在乡村地区的粮食供应全链和土地利用变化,在核算上也达到总排放32%的占比,不可忽视。除此之外,乡村地区还存在大面积森林和农林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汇。因此,双碳目标的达成,需要城市、乡村的共同努力。2017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在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浓缩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双碳政策目标为乡村发展模式提出了更丰富的要求。
其一,建立符合双碳政策目标的产业兴旺模式。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在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的前提下,发展现代农业与粮食减碳关键技术。打造从耕作、灌溉、施肥等全过程节能减排。在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的基础上,通过农业发展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收入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发展模式。通过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发展可利用当地资源和特色的第二产业,通过打造现代化的营销和绿色物流体系,通过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发展机遇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打造农产品的“订单式”销售模式,结合气候和地理大数据分析,从宏观上科学合理有效的组织安排农业生产,实现低碳发展。优先利用乡村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水青山”和“乡村意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研学旅行、科普宣传等方式,宣扬“绿碳”价值观。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基础上,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的过程中,传播绿色种植、养殖理念,在实现节本增效的基础上,实现低碳农业生产。
其二,结合双碳目标和生态环保理念,建立乡村地区生态宜居的低碳发展模式。
统筹山水田林湖草系统管理,在生态修复、治理、保护的基础上,增强乡村林地、草地、农林等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推进农村地区碳汇的科学核算研究和实施,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碳汇进入碳交易体系。在农村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上,全面实施农业物资,如化肥、农药、农膜的精准化应用,减少污染与碳排放。实施农业物资的绿色替代性方案,减少因生产农业物资带来的高额碳排放。通过施用有机肥、有机肥化肥配施、秸秆还田和免耕等管理措施增加土壤碳库功能。加强农业和农村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再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将原本产生碳排放的废弃物处理过程(例如燃烧和微生物分解)转化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再资源化过程。增加农业低碳产品和服务供给,并同时普及低碳产品理念,加强大众消费者对低碳农产品的认知,以销促产,积极推动低碳生产理念切实落实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全过程。在乡村地区积极采用新型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利用乡村地区的有效空间,尽可能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如采用农光互补等模式建设光伏电站,这些绿色电力不仅可供家庭自用,还可上网出售,提高农民收益,减少化石能源污染,助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其三,将双碳政策目标和低碳生活理念根植入乡村文化,焕发低碳乡风文明。
加强农村低碳价值观建设,从科学普及、思想建设的基础上,让村民理解双碳政策的内涵、目标和伟大意义,理解农事生产与双碳政策的密切关联,并提供落实到农业生产、乡村生活的全过程具体实施方案。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和传统村落建筑、农业遗迹和工程遗产中生态、环保、低碳的积极成分,通过地方文化表演、景点建设等表现形式宣传低碳理念。在建设乡村书屋、乡村大舞台、乡村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体系时,予以展现。
其四,将双碳政策和管理措施深入乡村基层治理工作,构建实施双碳目标的乡村治理新体系。
将双碳政策目标和农业、农村基层低碳管理措施纳入基层党员定期培训体系。率先亲自或带动村庄农业、创业带头人实施低碳生产理念,树立村内低碳生产生活楷模,让低碳生产生活理念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庄发展的过程中蔚然成风。充分发挥乡贤作用,引入政界、学界、商界各类在双碳领域有特长的乡贤充分开展对外沟通和回乡交流,提升乡村低碳管理水平。
建立“低碳村庄”、“零碳村庄“的标准体系,树立一批典型,以保证双碳政策在村庄的全面实施和彻底贯彻。
其五,结合双碳目标,优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将低碳理念、低碳科学知识与技术、生产生活低碳实施措施纳入新兴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和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具备“低碳头脑”的新兴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等生态科学、农业科学研究人员进行低碳农业生产、农业物质、农业农村废弃物利用等方面的研发改造,全面实施低碳农业技术推广。
其六 开拓绿色投融资渠道,强化低碳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乡村振兴建设,资金是必要条件。发展绿色金融,优先扶植符合双碳目标的乡村振兴建设发展项目,切实落实符合双碳目标的乡村振兴建设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面向农民的小额信贷优先向具备低碳生产技术的农户进行倾斜。切实落实一些专业银行例如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在低碳乡村振兴模式中的作用和定位,加强低碳金融服务体系的专业水平,提高“低碳金融”服务水平,加强“低碳金融“的制度创新。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过程,体现了中国的国际大国责任和风范。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果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毫不理会,中国乃至全球都会陷入到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灾难和危机中,何谈生活富裕?然而,碳达峰、碳中和也不能成为农村生活富裕,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障碍。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从制度、科学、实施手段等各方面探索全新的发展模式,做到既能保障乡村生活富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目标,又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形成双碳政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的全新模式,是我们领域内人士应该共同追求的目标。
此次参加论坛的薛慧 、严力蛟、黄悦华教授教授给出以上观点。在碳排放交易方面,湖北省碳排放交易中心是全国七个试点之一,并负责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湖北省碳排放交易中心已经率先启动了八个农林碳汇项目的交易(湖北省碳排放交易中心负责确认修改)。
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黄悦华教授认为,低碳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内源动力和必然要求。他带领学院 依托新能源微电网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智慧能源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长期从事新能源微电网、高效储能与分布式发电技术、能源互联网与综合能源系统等方向的研究。研发的球形石墨水系包覆技术及异取向球形石墨负极材料制备技术,突破了现有负极材料的容量极限;成功解决超薄晶硅太阳能电池中低吸收、低效率问题。研发了家用光伏发电储能一体机,并通过IEC和VDE双重认证。
此外,学院党支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与天津宁河供电公司联合开展校企携手“电”亮乡村振兴,支部联创共建活动,联合宜昌乡村政府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碳中和乡村’建言献策。武汉城投集团公司在清洁能源、装备式建筑、水资源净化、共享停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尝试。经武汉市共享停车是全域性场景下的停车资源共享,其主要特点:全域性、接入简单、低成本、安全性高。通过提升城乡交通的大数据管理和效率提高,减少尾气排放实现减碳,为武汉在全国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做出贡献。湖北省电力机电行业协会提出“绿碳“发展理念,
认为低碳不应该仅仅关心碳排放问题,还应该和生态环保相结合,尤其是在乡村地区;武汉萨瓦尼研发的可燃气体发电系统解决方案可有效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农林废弃物进行气化发电,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和农林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农林废弃物发电实现了零排放前提下的再资源化。武汉萨瓦尼研发的可燃气体发电系统解决方案可有效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农林废弃物进行气化发电,
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和农林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农林废弃物发电实现了零排放前提下的再资源化。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这些思考和探索,也充分意识到实现双碳政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的全新模式,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倡导政府、学界、工商界的各界人士集结起来,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上海财经网(www.shanghaima.com)编辑:刘伟
(作者: 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 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