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建议:提升公共急救保障水平,设立“中国急救日”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2023年全国两会前夕,澎湃新闻记者从民进中央网站获悉,民进中央拟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交《关于建立高质量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的提案》。
民进中央在提案中指出,院前医疗急救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急救、重大活动保障、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相关事件,也暴露出我国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现状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求还存在差距。调研发现,当前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法律体系有待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法律层级低且9年未修订,国家卫健委等九部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不具备法律效力。
二是急救资源配置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拥有的每万人救护车、急救设备、救护人员等急救资源明显不足。以救护车为例,发达国家救护车配置基本达到1—2万人/辆,而我国大部分城市还未达到5万人/辆。从全国情况看,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急救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三是队伍建设水平不高。在“指挥型”急救体系下,普遍存在未经严格培训的非医学背景人员代替医师的情况,降低了急救成功率。另外,急救调度员相较卫健系统在编人员薪酬待遇偏低、职业发展受限,急救队伍稳定性差、专业化程度不高。
四是急救效能有待提升。危急重症患者急救成功率较低,以心脏骤停患者救治成功率为例,我国仅为1%至3%,与发达国家的15%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急救反应时间偏长,大部分地区急救反应时间在15分钟以上,偏远地区普遍在30分钟以上,大大降低了患者救治率。
为此,民进中央在提案中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立法进程。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推进《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对院前医疗急救网络设置、服务最低标准、急救人员准入条件及配备标准、经费保障、宣传培训、公众施救行为保护等作出规定,构建“现场—院前—院内”急救全链条的法制保障。对应急公共交通等体系外保障要素作出清晰界定,强化对占用公共应急车道、违规拨打“120”等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
二是优化急救资源配置。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公共预算内卫生健康支出向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倾斜,加大中、西部乡村急救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急救体系向乡村延伸,实现乡(镇)急救中心(站)全覆盖。加快布局县、乡(镇)、村三级“独立型”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统筹城乡急救资源配置,探索急救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行,缩小城乡差距和急救服务半径。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在总结智能化呼救定位系统建设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强化通信、公安等部门间协同联动,加快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呼救定位系统普及应用,让定位功能成为“120”的标配,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智能化水平。
三是加强专业急救队伍建设。制定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准入标准,提高专业门槛,禁止非医学专业人员进入急救体系;改革专业培养模式,探索ICU专业人才定向培养,推进急救系统专业医学人员全覆盖。畅通急救人员职业发展路径,将急救人员纳入技术型事业编制序列,开辟更多专业提升、职称晋升、定向转型的绿色通道;改革薪酬制度,在待遇上推行“特岗特酬”,建立急救人员同工同酬机制。
四是提升公共急救保障水平。推动建立政府主导、多行业参与优化急救设备配置的机制,统筹城乡差异、人口分布、人员密集场所布局等综合因素,加大公共场所AED投放力度。探索建立将AED投放布点和日常管理纳入“独立型”急救中心运行体系,统筹街道、社区及县、乡(镇)、村卫生服务中心各级各类资源,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设立“中国急救日”,从国家文化、民族意识层面重视急救体系建设,提升全民应急响应能力。建立急救科普平台,构建多元化培训宣传教育格局,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增强全民急救意识,让全社会关心急救、支持急救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