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看过的都说好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2023年3月20日刊|总第3181期
上周六,全国院线上映了一部由曹郁、姚晨夫妇监制的新片《脐带》。
虽然这部电影首周末两天的票房成绩只有55万,但首轮口碑非常之高。豆瓣目前长评总数114篇,五星评价49个、四星评价31个、三星评价4个,无一星和二星评价。
受限于打分人数,影片在豆瓣、猫眼、淘票票、时光网等平台上均尚未开分,但淘票票89个已购票评价中,仅有7个评分不高于7分,满分评价几乎占了一半。猫眼的购票评价也呈现相似的状况,除了2个6分之外,满眼都是9分和10分。
用一句很朴素的话来形容就是:“看过的都说好”。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隐入尘烟》。当初这部电影上映时也没什么人关注,首日票房仅34.9万。后来凭借高口碑加持,催生出逆袭奇迹,最终票房冲破1亿!
《脐带》会成为一个口碑带动市场的案例吗?
01
从文本层面看,虽然《脐带》里的角色都是蒙古族,对白也基本上通篇蒙古语,但故事的核心戏剧矛盾并不受语言、民族、地域等方面的限制。只要生命中感受过代际亲情,就一定能感知到编剧兼导演乔思雪对亲情关系的这份思考。
制片人刘辉在FIRST影展上发现这个剧本时,曾怀疑自己的感动不够客观——因为他是呼伦贝尔人。于是,他把剧本拿给姚晨和曹郁看。两人也都被故事感动到落泪,便携手担任了影片的监制。
《脐带》的故事脉络非常清晰,只需一句话简介就能概括:儿子(伊德尔 饰)为了防止患有阿茨海默症的母亲(巴德玛 饰)走失,用一根绳子系在了两人腰间。
无论是阿尔茨海默症带来的亲情考验,还是连接母子的绳子所构成的意象表达,均没有任何理解门槛。每一个观看影片的观众,都很容易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代入其中。即便是尚未经历父辈离世的年轻观众,也会代入自己经历祖辈离世时的心境。
02
作为一部非类型化的剧情片,《脐带》的娱乐元素有限。再加上没有明星出演,很难第一时间抓住普通观众的眼球。可是但凡走进影厅,观众便可以很顺畅地进入到故事之中。
这得益于乔思雪非常优秀的叙事技巧。
她巧妙地将类型片的叙事节奏带入到了作品之中。影片开篇就是一场发生在两个儿子之间的、关于如何对待患病母亲的冲突。导演甚至还在这里加了一段“动作戏”。
随后,在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剧情都会发生诸如接母亲回家、给母亲系上绳子、决定带母亲去找照片中的树等推进性事件。可以说,观众追《脐带》剧情的跌宕感,和看商业类型片是非常接近的。导演并不会沉浸于自说自话之中。
影片虽然没有刻意娱乐,却依然有着能让人会心一笑的段落。比如母子二人闯入了私人牧场,被无人机追上质问。两人和无人机在空旷的草原上展开对峙的场面,就非常有趣。
03
虽然故事和主题是普世的,但蒙古文化的外壳依然给《脐带》加分不少,尤其在音乐和画面上。时光网的分项打分中,网友对影片音乐和画面的平均打分都超过了9分。
影片的配乐广泛地取材于鄂尔多斯民歌,与整体的民族画风高度契合。此外,影片主演伊德尔本人便是一名民族电子乐唱作者。他在校期间曾多次参加国家级演出活动,还举办过个人马头琴音乐会。后来他将民乐与电音融合,理念先锋、风格浓烈。
《脐带》善用了演员的这一个人特征,在故事中加入音乐元素,用民乐和电音或交替、或缠绕地冲击着观众的耳膜。
曹郁不仅是影片的监制,同时也是摄影指导,这给影片的视觉表现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影片中很多航拍镜头和广角空镜,完美地捕捉到了内蒙古的地理风貌之美。
光影和构图上的讲究,让很多镜头都呈现出卓越的层次美感和意境美感。
这在视觉上营造了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召唤”的氛围感,让观众不至于为母亲的结局过分悲伤,因为她只是回到了那么美、那么纯净、那么神圣的自然中啊。
04
《脐带》的故事涉及死亡,但对“死亡”的处理手法很有意思。不同的观众,对结尾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
影片的氛围也一点儿都不“悲”,既不卖惨也不煽情。尤其巴德玛老师的脸上经常带着一抹笑容,演出了阿尔茨海默症的“返老还童”。
看完《脐带》,人们不会因陷入某种浓烈的情绪而无法自拔,更多的是通过回味一些细节片段,来思考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如果有一天,你和父母的依赖关系发生了逆转,你能像片中的儿子一样,耐心地、细心地照顾他/她最后一程吗?
【文/满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