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仙,不见不散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吴华英子
对江西的了解极为肤浅,知道几个地名也是因了三两文友。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他们对故土的描述应该就代表了整个江西,有简单的地景,有不凡的风貌。直到我读到了《望仙志》,才将自己从固守中抽离。江西地大物博,各有精妙。而上饶望仙,更是自成一处的山居望仙,是无我无争的娴静望仙,仿佛随意去走上一走,便会带回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读《望仙志》,知它历史,不禁唏嘘。从春秋战国,至秦,至三国,至唐宋元明清,再至后来,朝代更迭中纷乱不断,读着读着,脑海里便会不时闪过各种荒烟蔓草枯墓野岭的画面。你看“大事记”记载:皇佑元年,水旱相继为灾,民以草根为食;端平元年,元灭金,边衅四起,烽烟不息;至元四年,灵山崩裂;正德元年,赣北各地均受瘟疫,乡人染疾,望仙境内满门皆殁者不鲜;顺治四年,兵乱,大旱,县民采山中石粉充饥……这满目疮痍,字字滴血,历史的沉重摆放在这里。望仙,完全就是一处联系历史与族群记忆的地方。这里的上代人与上上代人……经历时间长流的淘洗,或离开,或迁居至此,有悲壮,亦有重拾的新生。
如今的望仙是什么模样,我只捕捉到了这一句就已觉够好: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物欲喧嚣的今日,能够远离人际摩擦与利益纷争回归山水间,自是心之所向,美好意境对人是有精神营养的。古人虽与我们已是烟尘久远,但他们曾经途经至此留下的诗文却依然在世间传颂。王安石落笔:每向小亭风月夜,更疑山水有精神。明代大学士夏言挥毫:九华五老皆逊色,不及灵山秀色娇。杨万里更是既爱望仙的山水,又爱望仙的美食,他写道:胸中自有水晶宫,不怕醉乡无畔岸。一想到众多文人墨客曾在这片土地上流连忘返,对望仙的好感陡然倍增。遥想,风吹影动,他们若一同坐在浓荫下,看枝丫错落筛动的光影,对饮吟诗,闲适恣意,这会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仿佛史上那些满目疮痍从未有过。望仙,真真是世外桃源、宛如仙境了。
若有机会,我定要去望仙走走看看。我要去望仙台、摘星塔,我要去太子庙、天心寺,我要去西坑古戏台,我还要去犀牛角亭。寻古探幽,是了解一个地方最为便捷的方式。我愿意从望仙的先民开始了解,从新石器的远古文明开始了解,空旷深邃的天地之间,时光慢悠如同静止。在历史洪荒中的某一刹那,群山巍峨包容,我一路轻轻扬起碎石沙土,曾经,当下,未来,三者叠合在我的步履之下,好像也参与了一场关于这里的生命史。若是那样,我想我将会和所有走过望仙的先人那样,理解生命之重,也理解生命之轻。
任何一个地方,有苦难,必有抗争,望仙也不例外。如果去望仙,我一定还要去南峰村、葛路村、大济村、祝狮村等红色热土,去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沙洲红军街旧址群”。峥嵘岁月,红旗漫卷,历史的年轮上,有无数革命者留下的红色印记。他们英勇奋战,为后人的幸福顽强拼搏,连妇女儿童也自发组织起来,站岗、放哨、送军粮……尽管命运多舛,望仙人从来未曾退缩一步,相反,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平民英雄。譬如,心向红军的“盐娘”王梅英;在白色恐怖经济封锁下不领工资的合作社人曹立营;为送盐给红军,不惜牺牲自己的周忠林父子。在望仙,像这样的拥军故事如同天上的星星,数不清。读第八章《红色望仙》,怎能不泪流满面?军爱民,民拥军,是血浓于水的至深情义将望仙的灰暗慢慢破晓,逼近黎明。
我承认,我在读《望仙志》的时候是跳着读,然后又重新回头仔细读,读它一路走来的怆然,也读它鲜活璀璨的民俗文化。不得不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望仙的山清水秀,滋养出了淳朴聪慧又能歌善舞的望仙人,他们在谋生之余觅得别样的欢乐源泉,更将传统艺术充分融入自己的生活,赣剧、傀儡戏、采茶歌、傩舞……这些极具地方色彩的文化,如清泉流淌,让人心醉神迷。而各种民间习俗,更是热闹非凡,共同编织出了望仙生动而温馨的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