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研究」马瑞青:在欣赏中见到你自己 连载(九)意义的理解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财经动态,传播大沪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在初步形象产生以后,美术作品的形象与图式结构的某个知识单元继续发生对应——匹配效应,产生意义的理解。如果没有这些内化的知识单元,产生理解时很困难的,不同欣赏者欣赏结果正是在这个阶段产生最大分化。
关于这个问题,李正心在《单纯而深奥的美》一文中——谈造型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谈到的很有参考价值:“如果让一个对欧洲文明一无所知的人参观哥特式教堂,他就不会产生它的尖顶直向天国延伸的感受;如果让一个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不甚了然的人去参观北京故宫,他就看不出它在什么地方显示了皇权神威。”
对于站在面前的每一个人,只要有健全的视觉器官,哥特式教堂与故宫展现的形式、结构等视觉信息并无不同,而产生的感受却会千差万别,关键原因在于图式内容的不同。同样道理,如果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理解不深,对于《韩熙载夜宴图》等人物画中主从人物大小比例也会不理解。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对民间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对民间剪纸、版画当中把莲、鱼、蝙蝠等组合起来的形象更是变成了丈二和尚。这样的例子在美术欣赏中不胜枚举,没有中国传统绘画视觉经验和文化修养,恐怕在看八大与白石的鱼虾时,还会问——水呢?
对于一般欣赏者而言,对美术作品形象的理解以什么为依据?那只能是以前的日常生活经验与美术作品的观看经验,王宏建、袁宝林在《美术概论》中提到:“接受者(欣赏者)必然是以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原型的认识和感受来作为理解、知觉美术作品的形象为恒定参照系的。”
很显然,这个恒定的参照系就是欣赏者的图式结构。
严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上海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上海财经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上海财经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3455677927@qq.com)删除!
上一篇:《中华江山图》第七篇章:丝绸之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