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八公”变“八筒”,一样分别两样情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2023年4月2日刊|总第3193期
看完徐昂执导、冯小刚主演的《忠犬八公》,心情有些复杂。
这部电影改编自新藤兼人的原著剧本《八公的故事》,电影作品有日版《忠犬八公物语》(1987)和美版《忠犬八公的故事》(2009)珠玉在前,中国版的压力不小。以致于3月31日上映前,许多观众并不看好这部电影。
此次《忠犬八公》的本土化改编相对成功。猫眼专业版显示,截至4月2日0时,影片累计票房4179.7万元,8000多人在豆瓣给出了8.1的分数。虽然相较于日版的9.2分和美版的9.4分低了一截,但开分8分以上的成绩,足以反映出观众对影片质量的认可。
可惜的是,尽管口碑不错,电影还是有一定割裂感。看片时总容易恍惚:这是狗的故事,还是人的故事?(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01
《忠犬八公》的本土化改编,做到了“保壳动根”。影片保留了人与狗的感人主线。大学教授陈敬修(冯小刚 饰)收养了一条流浪小狗,取名“八筒”,感情笃深,教授因病去世后,八筒仍每天守在车站等待主人回家,整整十年,直到生命尽头。
影片在“外表”上进行了一系列非常接地气的改编。故事锁定在山城重庆,大约发生在2006~2021年的十五年间。狗的名字从“八公”变成了中国人更顺口的“八筒”,犬种从秋田犬变成了中华田园犬(小土狗)。狗狗每天等待主人的地方不再是火车站,而是重庆特有的城市缆车索道站。
这是一个很巧妙的设置。重庆自然风貌独特,有山有江有树有坡,城市人文极具标志性,布局独特。无论是人与狗散步的石道,纳凉的江边,还是颇具年代感的索道站台,都尽显烟火与浪漫。
影片还融入了诸多时代元素。三峡移民的故事背景,网络时代的变迁,重庆“棒棒”(挑夫)的生存困境,北京男人“嫁”到重庆的南北差异,让观众代入感很强,尤其川渝观众可能感受颇深。
02
《忠犬八公》之于观众比较亲切,还有一个因素是融入了中国人所重视的家庭观念。
影片花了较多篇幅铺设家庭关系。陈教授本人木讷、生活单调,妻子泼辣爱打麻将,儿子沉默好上网,女儿叛逆不着调。八筒的到来,为陈教授的生活带来生机和治愈,它也由此成为一家四口联络情感的纽带。
陈教授执意留下八筒。“老子也要雄起一回”,让原本厌恶狗的妻子李佳珍(陈冲 饰)顿悟丈夫内心的落寞;陈教授与儿子关系降到冰点,还错过了儿子临行北京的送别,是八筒带着陈教授一路追到火车站,满心失落的儿子看到八筒,随即明白是父亲来送他,委屈烟消云散。八筒融入了这个家,成为了陈家的一分子。
这也是中国版电影与日版、美版在表达上最大的不同。与其说是八筒终于找到了爱自己的主人和接纳自己的家,不如说是这个家多了一个八筒。
影片的前一个半小时,着重展现了陈教授的日常。所有大大小小的冲突,都由陈教授发起,而非八筒视角的观察。
妻子不同意养狗,是陈敬修软磨硬泡;女儿摆喜酒,陈敬修忙前忙后,还增加了与别人唠嗑的闲笔,八筒只是穿梭其中。冯小刚在每场戏中都很有存在感,相对而言,八筒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很小。
影片虽名“忠犬八公”,但我看的不是八筒的一生,而是陈教授养狗的快乐晚年。
因此,当陈教授去世,最后半小时叙事主视角从人变成狗时,这股割裂感在心头迸发。当观众准备开始心疼八筒时,影片还在上演家人对陈教授去世的悲痛,“爸给你们拍了好多照片。”“就是没有人给他照。”
一时间有些混乱,不知是该可怜失去陈教授的八筒,还是怀念陈教授本人。
03
视角的偏差,让影片在感人效果上不及日版和美版。
日版的叙事重心在狗与人的互动上,这种互动的核心是尊重和忠诚:人对狗的尊重,狗对人的忠诚。上野教授强调“狗也有权利”,在佣人拿着饭逗狗时,教授立即出声制止。影片中人与狗的关系始终平等,狗的世界里只有教授,而教授的爱也全部给了狗。因此狗最后选择等待主人归来,毫不意外。
美版则加入了八公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从来到主人身边,到坚定不移的陪伴,强调了狗对人的选择。也正是因为狗主动选择了人,才让它后来主动选择的等待更加好哭。
而内地版《忠犬八公》的叙事重点,则偏向人对狗的拯救。无论是陈教授将八筒从泥泞的车下捞出来,还是将八筒从觊觎吃狗肉的人眼皮底下救出,皆出于此。这样的设置下,后续八筒长达十年的等待,更像报恩。
整体而言,《忠犬八公》是一部温馨不出错的作品,但叙事视角的偏差让这份感动打了折扣。若能提早代入八筒的视角,最后看着八筒在梦中奔向主人,会更好哭一些。
【文/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