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不过鄱阳不灵”的“戏曲大码头”是如何形成的?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鄱阳县因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而成为“中国湖城”,因赣剧饶河戏等地方戏在这里越唱越响亮,外来剧团在这里能找到市场,而成为全国有名的戏曲之乡,成为响当当的“戏曲大码头”。
前不久,上饶戏曲发展振兴调研组来到鄱阳县调研。调研表明:鄱阳作为赣剧饶河戏源头,作为中国戏曲之乡,是当之无愧、闻名遐迩的“戏曲大码头”。调研留下的思考是深刻的:
思考一、培育“戏曲大码头”,既要有好戏,也要有好市场
说鄱阳是戏曲大码头,一是因为鄱阳的演出氛围好,演戏的剧团多,看戏的“戏迷”多。在鄱阳,剧团坚持送戏下乡,坚持戏剧进校园,坚持国有剧团、民办剧团共发力,坚持传统戏与现代戏、连台大戏与折子戏、本地剧团与外来剧团演出齐上阵,坚持赣剧和其他戏剧常演长演,形成了演出有好戏目、好气氛、好市场、好效益、好评价的“五好”新格局,当地百姓“三天不看戏、做事没力气,十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一月不看戏、看谁都生气,半年不看戏、这日子过不下去”,有的演出场次观众超过万人。在鄱阳县,剧团呈国有、民营齐头并进的“1+17”格局,外地剧团来鄱阳城乡演出一年不少于80场,这样喜人的戏剧市场,着实让人刮目相看。
二是因为鄱阳戏曲演出密度高,本地的、外地的演出此起彼伏,已形成了戏剧“聚集效应”。以鄱阳赣剧团为例,去年演出500多场,演出档期达6个月。正月每天演出收入平均达5万多元。在鄱阳,剧场和戏台多,到处都是演出场地,全县年戏剧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在鄱阳,国有剧团唱主角,民营剧团也毫不示弱,珠珠赣剧团、金木赣剧团、青年赣剧团、凤凰赣剧团等民办剧团发展也很兴旺;不仅本地演出市场火爆,而且弋阳腔剧团、铅山梨园春剧团、金华婺剧院等县外、省外剧团来鄱演出频繁,在农村“买票看戏”成为风尚,在县城看演出经常“一票难求”。在鄱阳,戏曲创造创新步伐加快。赣剧《詹天佑》获“文华剧目奖”,《碧血黄花》获“玉茗花”大奖,《红星恋歌》获“五个一工程”奖,《生命至上》获全省戏剧创新剧目奖。在鄱阳,赣剧进校园全面展开。中小学饶河戏韵律操全县普及,今年四月还开展了“鄱阳县中小学饶河戏韵律操大赛”。
思考二,大力培育戏曲市场,须坚持常演长演
一是在鄱阳不愁演戏没人看,就怕演戏买不到票。鄱阳民间流传着“过节必看戏,看戏像过年”的俗谚。做屋架梁、婚庆祝寿、修路筑桥、参军升学 、扫除瘟疫、祈祷太平等,都要请戏看戏。去年以来,鄱阳开展了为期三个多月的“戏比天大、戏如大学、以戏促功”活动,复排了赣剧《十五贯》《杨门女将》《周仁献嫂》等连台大剧,创排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赣剧《鄱湖儿女》《九箭射东湖》《陶母退礼》等小戏,全面启动“赣剧进校园”活动,举办了“奋进新时代”饶河戏惠民演出周,演出五天,场场爆满,真正呈现出“戏到鄱阳活,戏到鄱阳火”的盛况。二是讲求老中青观众协调发展。鄱阳开展了饶河戏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景区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戏曲离观众越来越近和“粉丝群”的不断壮大。现在,越来越多的鄱阳人不但爱听戏,还爱唱戏。中小学、社团组织、老年大学、票友协会、业余剧团等,成了传播戏曲的重要载体。三是坚持“让年轻人演年轻人”。鄱阳在全省全市率先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每年举办“种子师资培训班”,组织全县30多所中心学校的音乐老师进行系统专业的赣剧饶河戏学习培训,在全县中小学推广“饶河戏韵律操”,并组织专门比赛,加强校园饶河戏普及教育,在全县首推《饶河戏进校园普及读本》,首开“戏曲进校园”教师培训班,组建进校园“VR数字院团”,大力倡导“让年轻人演年轻人”。县赣剧团及民间剧团纷纷“触网”,拍视频、开直播,让越来越多年轻人了解戏曲,喜欢戏曲,使饶河戏以更加年轻的面貌,绽放出缤纷色彩,迎来更多知音。四是将赣剧等戏曲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鄱阳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满意”原则,积极主动地引入市场机制,将送戏下乡服务交由具备条件的企业承担,每年送戏下乡的采购金额达87万元。五是将戏曲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鄱阳饶河戏传承保护分中心积极参加“乡镇旅游节”“饶州古镇文化节”“瓦屑坝移民文化园”“江西省少数民族艺术节”“上饶市非遗展演”“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等演出,并赴北京、台湾、香港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赴杭州、长沙、济南等地参与旅游推介演出。